2022
管理类联考提前面试辅导
MBA / EMBA / MPAcc / MPA / MTA / MEM / MAud
来源:高顿 发布时间:2019-12-19 14:49 责编:Yvonne.shen
大山中的一切,似乎与小李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他用20年的时间走出了养育他的那一座,却在离开“象牙塔”的同时,义无反顾地扎进了另一座的更深处。
1.我留下,尽管这儿不是家乡
2018年7月19号晚,大山里走出的“暖锋计划”创客小李此刻正站在富宁县城坑坑洼洼的道路上。
他的周围一片漆黑,路上只三三两两走着几个行人,偶尔会看到路边歪倒着醉酒的老汉。不闻喧哗,不见霓虹,宁静得仿佛只剩下虫鸣。
在此之前,他已经坐了4个小时的飞机,2个小时的高铁,一路“快马加鞭”,终于在夜幕降临前抵达了终点——地处偏远且略显落后的边陲小镇富宁。这里是被誉为“云南红都”的革命老区,也是“自然条件差,财政难自给”的国家级贫困县。当地无数村民期盼着脱贫致富,也渴望着更美好的生活。
这也是小李出现在这里的原因。
在他的家乡,如今已有许多人家盖上了新洋房,村里的路也修好了,不少地方都实现了脱贫致富。然而再往大山的深处走走,那里却还有着不为人知的贫困与落后。小李知道,“闭塞的山村,需要外界的力量帮他们走出来“。
所以他留在了富宁县那瓜村,这个与他毫无瓜葛的所在却承载了他此后一年的汗水与辛劳。村民不愿将土地流转种植沙糖橘,他就一家家上门拜访劝说;刚种下的果苗遭遇大旱凋落,他就亲自上阵,拎着水管一棵一棵的浇……
(暖锋创客小李)
20多岁的年纪,他或许遇到了力所能及之内发光发热的机遇,让这个世界离他心中的乌托邦再近一些;但与此同时,他也失去了最好的职业晋升时段和大城市可能带给他的高额报酬。
只不过这些于他而言,都不及给旁人温暖和希望来得珍贵。他始终记得母亲和老村长曾说过,“你们大学生考出去了,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建设家乡,这里需要你们。”
2.会开拖拉机,但其实我是做公关的
和小李一样,王晓波也是“暖锋计划“的创客之一,而且是一年服务期满后依然主动留在富宁县那瓜村的第一人。
从云南走出来的王晓波并非农林专业出身,从前也没干过什么农活。就是凭着一腔扶贫热血和不服输的劲头,如今倒是成了田间地头的一把好手。除草、翻耕、定点、洒灰、挖排水沟、栽苗土垄,样样农活不在话下;开拖拉机,换轮胎,曾经大城市里见所未见的技能也成了手到擒来。150余亩沙糖橘土地在这些创客的付出下焕发了新生,第一批种下的树苗也开始挂果,2年多的努力与坚持,开始收获回报。
(暖锋创客王晓波)
“但是最珍贵的还是和老乡们的感情。”在王晓波心里,当地村民真心实意的信任和支持,是他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,“现在一到晚上收工的时候,就会有老乡主动请我们去家里吃饭。偶尔我给他们做了顿饭,他们还会偷偷在夜里给我送菜,就挂在门上。”
但是谁又想象的到,两年前初到那瓜村的王晓波还只是个精于文字,不通农活的公关人。那时的村民,也并非像今天一样支持创客们的到来。
或许是常年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缘故,当地许多农户宁愿守着半亩薄田,种点水稻玉米仅够一家温饱,也不愿将土地流转换来更好的收成。对他们而言,这样平淡、闲散的生活已成为习惯。
“由于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相对落后,一开始和他们沟通起来比较困难,说服他们转变观念更加困难。”王晓波在接受《公益时报》采访时曾坦言,最初来到村里时他和其他几位创客一样,心理落差都比较大,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慢慢适应了这里的环境,也开始踏踏实实做事。
虽然这里时常停电,动不动就会与世隔绝;虽然这里产业基础薄弱,扶贫项目开展得十分困难,但一路走到今天,沙糖橘种植项目已通过分红、增加就业等形式为贫困户每年增收超过10万元,这也让之前所有的辛劳变得值得。“毕竟”,王晓波说,“人这一生中总要做一两件有意义的事。”
3.培训班开了,但没人知道我被拒绝了多少次
走入大山深处的“暖锋计划”团队有两位“巾帼不让须眉”的存在。
比起小李和王晓波每日“背朝黄土面朝天”地在地里忙活,小颜和小曹看上去似乎会幸福那么一点点。她们,是“暖锋计划”里那村瑶绣创新工作室的主要负责人。逃开了风吹日晒,她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当地留守的妇女聚集起来,培训刺绣技能并实现创收。
小颜说,她在往返洞波乡时经常搭村民老黄的车,老黄经常会聊起自己的妈妈。“黄妈妈是个‘女强人’,农活样样精通,还有一手好刺绣,只是没有机会把手艺变成效益。”
这才有了瑶绣创新工作室的成立。然而规划起来容易,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。
城市里长大的女孩,刺绣早已不是必备技能。对小颜和小曹来说,平时缝缝补补都有可能扎到手,此时却只能硬着头皮从头开始摸索,再也无法对刺绣敬而远之。
从挑选花样、采购彩色线、刺绣针、绣绷,到预约刺绣老师,样样都得亲历亲为。而当一切都准备就绪,却发现最难的才刚刚开始。如何让当地绣娘加入培训成了最大的挑战。
从决定劝说绣娘加入的那一天起,这两位“巾帼”似乎就一直在碰壁,或者是在快要碰壁的路上。
一户户登门拜访,却一次次遭到拒绝。一路磕磕绊绊却不言弃,最终有60余位绣娘在小颜和小曹的“盛情”劝说之下加入,刺绣培训也终于迎来了开班。
(刺绣培训班开班)
4.和村民打成一片,但我靠的不是精英标签
陈若诗是“暖锋计划”项目的发起人。
这个90后姑娘有着许多令同龄人羡慕的标签,“美国华盛顿大学海归”、“金融理学硕士”、并在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国外的银行工作。
(暖锋计划发起人陈若诗)
在遇到暖锋之前,她或许凭借着学术背景的优异和事业上的顺风顺水,正光鲜亮丽地出席各类高端峰会,经手着数额巨大的投融资项目;在遇到暖锋之后,她却遭受了可能是至今为止最大的挑战。
初到富宁之时,尽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,但那瓜村地处大山深处,交通十分不便;经济作物种类稀少,产业基础十分薄弱。此外,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。这些都为暖锋项目的开展施加了不少阻力。
而其中最为主要的是,村民参与意愿不高。那瓜村的创客在对土壤、气温及降雨量等因素做出系统性、科学性调研后,结合当地乡政府对全乡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,决定在村子里开展砂糖橘种植项目。
但村民却不这样认为。
语言和思想观念的障碍磨去了陈若诗在城市中具备的所有光环。她在财经圈的影响力影响不了深山之中的村民,她在高端峰会上的演讲也无法触及深山,感染村民就更是无从谈起。
因此她也只能与其他创客一样,挨家挨户上门为村民做思想工作,反反复复就沙糖橘种植和刺绣培训进行沟通。还要发动村里有威望的老人,凡事亲力亲为以期打动深山中的人们。
或许是真诚的沟通与身体力行最终有了成效。暖锋团队的工作逐渐打开了局面,陈若诗也慢慢赢得了当地村民的信任。如今的她,已和村子里的人打成了一片,相处自然而亲切。
已识乾坤大,犹怜草木青。
在今年的《公益时报》中国公益年会上,高顿教育获评“中国公益企业”,驻扎在当地的暖锋创客们收到了最珍贵的认可和鼓励。
(高顿教育获评“中国公益企业”)
在高顿看来,教育与农业,自有其相似之处。每日劝学的过程,就像“暖锋”初到之时,挨家挨户劝说土地流转的场景;而当今教育行业所推崇的“因材施教”,又恰好如同创客们调研当地情况后选择种植沙糖橘一般,因地制宜。育人如育苗,育苗更育人,这也是高顿教育选择农业扶贫的原因所在。
成立十三载,高顿教育经历了飞速发展,如今已成为财经教育行业的领军品牌。而有了“暖锋计划”的高顿教育也多了些温度。在追求发展的同时,将公益内化为企业社会责任,“以教育之心,行公益之事”,这也正是那些创客们的心声。
(暖锋创客合影)
招生简章
客服电话:400-600-8011(周一-周日9:00-18:00)
总部地址:上海市虹口区花园路171号高顿教育楼